近日,在财政部农业司(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办公室)与干部教育中心举办的农村综合改革政策培训班上,部分省份代表分别围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转型升级、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等改革的推进情况进行了交流。
江苏:增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内生动力
江苏省农村综合改革工作重点围绕推进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体制,以不断加大的财政投入为支撑,以美丽乡村建设示范为平台,一手推进农村体制机制改革,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保障和活力,一手大力支持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着力增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内生动力,取得积极成效。
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引导下,江苏省已经形成村级公益业建设多元投入机制,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惠民效应十分明显。在稳定一事一议财政基本奖补规模的基础上,该省自2011年起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在规划指导下因地制宜建设不同类型的示范村,4年来,省以上财政共投入8.76亿元,建设了近400个设施配套完善、生态环境优美、产业特色鲜明、社会安定和谐、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江苏省规定,示范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及相关环境整治资金主要由政府承担,采取多种渠道筹措,严禁向农民集资摊派。支持县市开展项目整合,按照“渠道不乱、权限不变、优势互补、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农村道路、改水、沼气等20多项财政支持公益事业建设的专项资金。引导受益农民按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政策自愿投工投劳,发动社会各界通过捐助、帮扶等形式支持建设。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一是落实一事一议民主决策制度。二是建设类型和方式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根据农民意愿和村庄条件,采取不同建设类型,苏北地区以新建和扩建为主,苏南和沿江地区以整治改造为主。三是因地制宜,注重特色。保护村庄地形地貌、自然肌理和历史文化。四是与富民强村相结合。强化产业布局规划,增加农民就业岗位,确保农村耕地不减少,农民生计有保障,集体收入有增加。
注重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既防止标准过低不能满足需要,又防止建设标准过高形成浪费,该省制定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指导标准,力求将村庄人居环境改善与发展生产、方便群众生活有机结合,做到村庄布局集中适度,各类用地安排合理,保护和延续当地乡村风貌、空间格局;基础设施配套集约、齐全,公共服务设施适度、实用,满足行政管理、便民服务、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会福利与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需求;推广使用先进建设技术,合理利用清洁能源,村庄生产生活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与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相结合。江苏省将美丽乡村建设示范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制定了《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和《建设管理办法》,与农村综合改革紧密结合,指导市县进行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一些县市对支持政策进行整合梳理,从用地用电、资金投入、贷款建房等方面支持示范;一些县市建立了农村房屋产权管理制度,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有序推开;支持农村土地流转,适度规模经营,现代农业发展势头良好。
浙江: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试点
近年来,浙江省农村综合改革各试点县积极探索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助推美丽乡村建设的实现路径,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试行政银合作,引入金融资本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为了解决项目前期投入,安吉县积极探索创新,由县新农村办公室、财政局与农信社签订合作协议,把财政预算安排的美丽乡村奖补资金的一定比例用作质押,由农信社放大5-10倍向列入美丽乡村创建计划的村发放贷款,用于建设项目的前期投入,村级相应在农信社开设资金结算户。同时,引入银行贷款资金使用监管体系,由信贷员对每笔贷款资金的具体使用实行跟踪监管,待项目建成验收合格后,将村级募集款和财政奖补资金归还银行贷款。
二是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探索政企合作、社会支持、农民参与的美丽乡村创建新路径。列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助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以来,遂昌县紧密结合实际,围绕将山区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生态竞争力目标,依托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和原生态旅游资源,以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为引领,探索了政企合作、政府购买服务实现“三农”跨越式发展的美丽乡村建设新途径,初步形成了以农村电子商务引领美丽经济,通过“三买”实现“三赢”的美丽乡村建设“遂昌模式”。
三是充分发挥财政奖补机制作用,广泛发动村民群众和社会力量参与,加快村庄人居环境改善。玉环县在试点中坚持财政投入、筹资筹劳和社会捐助三轮驱动,在县级财政投入逐年提高的同时,从2012年开始,县里将各项用于新农村建设的资金纳入一事一议奖补范畴,累计整合涉农资金1.5亿元;严格落实筹资筹劳,规定项目开工前所筹资金必须到位;广泛动员社会捐助,发挥民间资本充裕优势,动员村“两委”班子、工商企业主和德高望重人士参与捐助。为充分发挥村级主体作用,坚持以村级为项目主体,千方百计节省项目投资。第一是“包清工”模式,材料由村级自行采购,施工作业公开招标,包工不包料,该方式可节省投资成本30%左右。第二是“主动回避”模式。规定村干部及其亲朋好友一律不得参与本村一事一议项目工程承包。第三是“委派内行人”模式。全程跟踪监督项目建设,确保公开透明、公正操作。
四是大力推行“垃圾源头分类收集、定时定点投放,可追溯、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办法,有效破解村庄垃圾处理难题。龙游县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中,把好源头分类关,实行垃圾分类处理。把好垃圾“身份”关,实行定时定点投放。把好垃圾处理关,实行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把好制度关,实行长效保洁管理。
五是积极开展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试点工作。2014年4月,安吉县通过创新试点,通过了国家标准化委员会组织的美丽乡村建设地方标准验收,树立了我国第一个美丽乡村建设地方标杆。